欢迎光临新乡市龙腾公路科技有限公司,预防养护,龙腾之路!
栏目导航
产品知识 
当前位置:主页 > 产品知识 >

高原地区乳化沥青施工需要注意什么?

点击次数:  更新时间:2025-06-09  【打印此页】  【关闭

在高原地区进行乳化沥青施工时,需针对低气压、强紫外线、昼夜温差大、空气干燥等特殊环境条件采取针对性措施。以下是关键注意事项及技术要点:


一、高原环境对乳化沥青的影响
1.低气压(海拔>3000m时)
乳化沥青破乳速度加快(水分蒸发快),导致施工和易性下降。
解决方案:调整乳化剂配方(如增加慢裂型乳化剂比例),延长破乳时间。
2.强紫外线辐射
加速沥青老化,降低封层耐久性。
对策:添加紫外线吸收剂(如纳米氧化锌)或采用改性乳化沥青(如SBS改性)。大温差(日温差可达20℃以上)
3.易引发材料收缩开裂或粘结失效。
措施:选择高弹性乳化沥青(如橡胶改性),施工时间避开低温时段(宜在10:00–16:00进行)。
4.空气干燥
水分快速蒸发导致乳化沥青过早破乳,影响摊铺均匀性。
应对:施工前对基层洒水预湿(避免积水),或采用保湿型乳化沥青。
二、施工关键技术控制
1. 材料选择与配比优化
乳化沥青类型:优先选用慢裂快凝型乳化沥青(如CSS-1h),平衡破乳速度与早期强度。
骨料要求:
采用高耐磨玄武岩或辉绿岩,针片状含量<15%(高原风蚀严重,需抗磨耗)。
级配偏细(如MS-3型微表处),减少松散风险。
添加剂:掺加0.3%~0.5%的木质纤维或矿物纤维,增强抗裂性。
2. 施工工艺调整
拌和时间:较平原地区缩短10%~15%(防止提前破乳)。
摊铺速度:控制在3~5m/min,避免停机导致接缝不齐。
压实工艺:采用胶轮压路机初压(1~2遍),钢轮终压(2~3遍),避免过度碾压导致骨料压碎。压实温度宜比平原地区高5~10℃(因散热快)。
3. 环境适应性措施
风速>4级时暂停施工,防止材料飞散和水分过快蒸发。
低温施工:当日气温<5℃或地表温度<10℃时禁止施工,必要时采用红外加热设备预热基层。
养护管理:
施工后立即覆盖土工布保湿养护24小时(高原干燥易导致开裂)。
开放交通时间延长至4~6小时(平原通常2~3小时)。
三、质量控制关键指标
1.乳化沥青残留物含量    ≥62%(平原通常≥60%),蒸发残留试验(T0651)
2.破乳时间(25℃),调整至120~180秒(平原通常60~120秒),拌和试验(T0659)
3.粘结强度    ≥0.6MPa(拉拔试验),涂层拉拔仪
4.抗滑值(BPN),≥55(重交通路段),摆式摩擦仪
四、特殊问题处理
1.冻融循环:高原冬季频繁冻融,需在乳化沥青中添加抗冻剂(如氯化钙)。
2.缺氧环境:施工机械功率下降20%~30%,需选用高原型设备或增压发动机。
总结:高原地区施工的核心是“控破乳、防老化、保湿度”,通过材料改性、工艺优化和精细养护,可确保乳化沥青封层达到预期寿命(5年以上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