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地区公路养护乳化沥青施工需要注意什么?
在安徽地区进行公路养护乳化沥青施工时,需结合当地气候、地理环境及交通特点,重点关注以下要点:
一、气候适应性措施
1.季节性施工安排
梅雨季节(6~7月):避免阴雨天气施工,施工前查看72小时天气预报,确保施工后48小时内无中到大雨。
高温季节(7~8月):选择早晚时段(日温≤35℃)施工,防止乳化沥青破乳过快导致开裂;必要时添加缓破剂(如胺类乳化剂)。
冬季(12~2月):皖北地区(如阜阳、亳州)需采用快裂型乳化沥青,施工温度≥5℃,或添加抗冻剂(如氯化钙)。
2.湿度控制
安徽年均湿度较高(70%~80%),施工前需检测路面含水率(≤5%),潮湿路面可采用热风烘干机预处理。
二、材料选择与配比优化
1.乳化沥青类型
微表处养护:选用慢裂快凝型(如CSS-1h),适应安徽多变的温湿度。
裂缝修补:采用改性乳化沥青(如SBS改性),提升皖南山区(如黄山、宣城)陡坡路段的抗剪切性。
2.骨料要求
优先选用本地玄武岩(皖北)或石灰岩(皖南),石料磨光值(PSV)≥42,含泥量≤1%。
级配建议:
微表处:MS-3型(最大粒径9.5mm);
稀浆封层:ES-2型(最大粒径4.75mm)。
3.水质影响
安徽部分地区(如淮北)地下水硬度较高,需检测施工用水pH值(6~8),避免影响乳化沥青稳定性。
三、地形与路况针对性处理
1.平原地区(皖北)
重点预防车辙病害,施工前铣刨原路面2~3cm,乳化沥青混合料中可添加1%~2%纤维增强抗变形能力。
2.山区(皖南)
陡坡路段(纵坡>5%)采用高黏度乳化沥青,喷洒量增加10%~15%(约1.2~1.5kg/m²),防止流淌。
弯道处施工后需立即撒布3~5mm预拌碎石(覆盖率60%~70%),增强抗滑性。
3.旧路预处理
裂缝>5mm时,先灌注乳化沥青浆(胶粉改性);
局部坑槽用冷补沥青混合料填补,压实度≥93%。
四、施工工艺关键控制
1.喷洒/摊铺工艺
采用智能洒布车(如进口Boschung系统),控制喷洒量误差≤±0.1kg/m²;稀浆封层摊铺时,调整摊铺箱转速与车速匹配(推荐3~5m/min),避免离析。
2.压实与养护
初压采用6~8吨钢轮压路机(静压1~2遍),终压用10~12吨胶轮压路机(2~3遍);
3.开放交通时间:慢裂型:≥4小时(25℃);快裂型:≥1小时(需覆防粘毡保护)。
五、交通组织与环保要求
1.分流方案
合肥、芜湖等城市周边选择夜间施工(22:00~6:00),设置LED导向标牌;国道施工采用半幅交替作业,预留应急车道。
2.环保措施
废弃乳化沥青收集后交由特许处理企业(如安徽浩悦环境公司)回收;
施工区设置防尘网(高度≥1.8m),PM10实时监测(浓度≤80μg/m³)。
六、质量验收标准
1.关键指标
粘结强度(拉拔试验):≥0.5MPa(皖北平原)、≥0.6MPa(皖南山区);摩擦系数(摆式仪):竣工时≥45BPN,一年后≥35BPN。
2.常见问题处理
泛油:立即撒布0.5~1mm机制砂(3kg/m²);剥落:铲除后重新喷涂乳化沥青(掺加2%水泥增强粘结)。
3.总结
安徽地区施工需以“分区(皖北/皖南)、分期(旱季/雨季)、分工艺”为原则,重点关注材料适配性、旧路处理精细度和环保合规性。建议参考《安徽省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》(DB34/T 3586-2020)进行全流程管控。